第一章 华为教父任正非 苦难的少年时代

任正非1944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兄妹7个,他排行老大。任正非的爷爷任三和是做金华火腿的大师傅,当时在浙江省浦江县很有名气。任正非的父亲叫任摩逊,母亲叫程远昭。任摩逊1910年出生,是任家唯一一个读过大学的文化人。1931年,任摩逊进入北平民大经济系就读,在求学期间正值日本入侵东北,救亡运动高涨,他和很多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由于父母相继病逝,1934年任摩逊回到老家,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还担任了多年的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摩逊曾到广州的一家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担任过会计。因为他支持共产党,又积极宣传抗日,组织读书会,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由于战争,工厂经广西辗转搬迁到贵州桐梓。1944年任摩逊避开特务追捕,悄悄回到贵州定居。任摩逊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共产党的进步活动,但因为他曾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过而没受到党组织的信任,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接受改造,反复交代思想问题,直到1958年才被批准入党。1995年任摩逊回到阔别半世纪的故乡,不久去世。

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在任摩逊的影响下自学成才,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生陪伴丈夫在贫困山区从事教育事业。为了教书育人,任摩逊、程远昭夫妻俩谨言慎行,埋头忘我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他们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其中一些后来成为省、地级干部和优秀的专家学者。

任正非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极度贫寒中度过的,他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收入度日,任摩逊还要给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再加上当时全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全家人经常饿肚子,家里几个人合盖一条棉被,在地坑里做饭,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来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任正非在19岁之前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因为上学的孩子多,每到新学期母亲就开始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经常要到处向人借钱来维持,而且有时还借不到,因为别人也一样困难。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任正非的父母依然坚持让7个孩子都上学读书,没有让他们放弃学业帮助支撑家庭。父亲一直勉励任正非好好学习,养成了他勤奋上进、淡泊名利、崇尚知识的心态。

任正非的父母当时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教师,而且,在那个时候,教师都是“臭老九”,受人鄙视不说,工资也很少,无法给予孩子们物质和事业上的帮助,留给儿子的只是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

在这样的特殊年代,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饥饿了。饥饿给上高中的任正非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每天饥肠辘辘令他无心读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虽然为饥饿所折磨,作为老大的任正非却不敢随便动家里的存粮,因为他知道父母也一起挨饿,而且存粮还要留给弟妹们吃。

任正非读高三的那段日子里,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难以忍受了,就用米糠和着菜揉一下,放在锅里烙着吃。有几次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虽然很心疼儿子,却也没有一点办法。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设法寻找食物,种南瓜,采野果,煮菜根,实行严格的分餐制,共渡难关。任正非高考前的两个月,母亲每天早晨额外给他一个小玉米饼,支撑他上学读书。

任正非曾经感慨地说:“如不是这样,也许我创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可能会多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亲与弟妹们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1963年,19岁的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但这时家里的经济状况就更加捉襟见肘,弟妹的处境也更加艰难。母亲竭尽全力为儿子准备的两件衬衣和一条拼接起来的被单,陪伴他度过了4年艰苦的大学生活。

任正非读大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扒火车偷偷回家看望父母。因为没有票,他在火车上挨过上海造反队的毒打,补票也不行,硬是把他推下了车。因为没买车票,被推下车后又挨过车站工作人员的打骂,后来半夜步行十几里回到家里。父母见他回来了,来不及心疼,让他明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的前途。任正非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回学校,临走时,他父亲叮嘱道:“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溜,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他父亲还脱下自己的一双旧皮鞋送给他穿。

据任正非回忆,他背负着父亲的重托,回到重庆后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还是静下心来,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全部自学完了。

在学校里,任正非结识了几位西安交大的老师,这几位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任正非还自学了3门外语,当时他已经可以阅读大学的外语课本。他现在去欧美考察,洽谈业务可以不带翻译。

这样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对任正非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如何得以生存。中国许许多多的成功者都有过贫穷的经历,因此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而这往往就是他们创业时期的爆发力所在,贫穷也因此被称为成功者的“财富”。这也为他创立华为,并把华为带上独立自主的实业之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任正非认为正是父母的无私才保证了所有子女能够生存下来。他说:“华为的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定关系,而这是从我父母身上学到的。”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任正非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设立了“寒门学子基金”,以资助贫困学生。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而经历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任正非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基金”,任正非不以为然地说:“出身贫寒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他还指示华为人力资源部门要优先招收出身贫寒的大学生。他说:“贫寒的学生更能吃苦耐劳,在工作中更加能够经得起挫折和磨难。”

虽然少年时代历经磨难,但这也很好地培养了任正非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和勤勉上进的优良品格。20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传统,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他没有保镖,没有专车,没有私人秘书,每天自己开车按时上下班。他使用的是自己公司生产的华为牌手机;他自我稀释股份,让公司员工持股;他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经常到食堂和员工们一起吃工作餐,在任正非的身上你找不到一点大老板的派头。这些品格因素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华为快速崛起,发展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