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忧患中前行 拉响"冬天"的警报

任正非说:"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

从2000年至今,任正非曾3次拉响"冬天"的警报。在警报声中华为的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52亿元,10年增长到12倍,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并跻身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奇迹的背后,是华为人一直以来的圭臬--惶者生存法则。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提醒企业不断自省,时刻改善,更加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明天的变化做好准备。

拉响"冬天"的警报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奇兵突进之时,任正非分别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3次拉响了"冬天"的警报。

在过去的22年当中,华为饱经危机意识的洗礼。2000年,任正非第一次提出了"过冬论",到今天已整整10多个年头。华为的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52亿元,10年增长到12倍。而在国际市场上,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们同台竞技,战无不胜,十分凶猛。

2000年,华为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了研发中心,这是华为第一次在欧美发达市场设立研发机构。但此时的华为,海外市场还占着极小的份额,在26.5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海外市场仅仅贡献1亿美元。

就在上述情况下,任正非第一次说"冬天来了",当时很多人难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用意。事实上,作为一名企业家,任正非对于市场的点滴变化是了然于胸的。整个90年代末期,中国电信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都3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华为此前每年翻番的表现,也让1999年时的任正非,对当时华为的判断为"仍然会翻番"。

不过,电信市场的分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各省的电信网络建设都停滞了下来,组织调整、企业内部建设、分拆业务成为各地电信部门的关键词,因此1999年的华为,创业以来首次年增长率没有超过50%,任正非感觉到了"寒意"。

而从全球来看,2000年是科技股暴跌、互联网泡沫破碎的一年,纳斯达克指数一年下跌56%,思科、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电信设备巨头,纷纷告别了持续增长的状态。而包括朗讯和北电在内的巨头,都陷入亏损泥淖。

2001年上半年随着北电、爱立信大规模裁员,思科2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朗讯差点儿被并购,网络和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冬天终于到来了。华为总裁任正非早就预料这一天终将来临,他在2000年底写下了在业界广为流传的《华为的冬天》。

任正非在文章中写道: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危机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我到德国考察时,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恢复得这么快,很受触动。当时他们的工人团结起来,提出要降工资,而不是涨工资,从而加快了经济建设,使战后的德国经济增长得很快。如果华为公司的危机真的到来了,是不是员工工资减一半,大家靠一点白菜、南瓜过日子,就能行?或者我们裁掉一半人是否就能救公司?如果是这样就行的话,危险就不危险了。因为,危险一过去,我们可以逐步将工资补回来,或者促使销售增长,将被迫裁掉的人请回来。这算不了什么危机。如果两者同时进行都不能挽救公司,你们想过怎么应对没有?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华为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这样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华为公司老喊狼来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会来。今年我们要广泛展开对危机的讨论,讨论华为有什么危机。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我们可能就不会死,也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怎样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每年都会写一些管理要点,这些要点能不能对你的工作有些改进,如果改进一点,我们就前进了。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两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地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任正非还在文中提出了10条应对之策:(1)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木板;(2)对事负责制与对人负责制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扩张体系,一个是收敛体系;(3)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4)任职资格及虚拟利润法是推进公司合理评价干部的有序、有效的制度;(5)不盲目创新,才能缩小庞大的机关;(6)规范化管理本身已含监控,它的目的是有效、快速地服务于业务需要;(7)面对变革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承受变革的心理素质;(8)模板化是所有员工快速管理进步的法宝;(9)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10)安安静静地应对外界议论。

这篇力透纸背的文章不仅是对华为的警醒,也特别适合于IT行业学习。接下来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更是让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冬天"自此超越季节,成为危机的代名词。国内许多媒体和企业内刊转载了这篇文章,众多的企业家和MBA学员将其作为重要资料进行精读。

当时,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做企业人的感受。联想集团少帅杨元庆把这篇文章发给所有中层干部,要求认真学习。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公司成立10周年大庆之前,向下属推荐阅读。

事实上,华为第一次冬天的预警,本是任正非针对企业内部作出的,但却让整个中国企业界感到寒意的影响力。

2001年3月,任正非到日本取经,在日本,任正非与日本国情顾问竹内伦树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任正非回国后在《北国之春》一文中写道:

华为还未处在冬天的位置,但在秋末冬初,要认真向别人学习,加快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裁减并不必要的机构,精简富余的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培训和素质提高。只有居安思危,在冬天来临之前,我们才能做好棉袄。

什么叫成功?就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正非的预感是对的,200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出现了首次下滑,从255亿元跌至221亿元。如果说国内电信重组和互联网泡沫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外因,那么华为在国内极高的市场份额和海外市场拓展遭受挫折,则是内因。

苦心经营了5年的海外市场,到2002年时还不到整体销售额的5%,没有好的经营模式,而海外市场开拓的费用却长期高居不下。任正非的"过冬"言论,的确恰逢其时。

在第一次预警冬天后,任正非还预测了一次春天。2002年任正非发觉春天就要到来,发表了《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天的到来》的讲话。他明确指出:"大家总说华为的冬天是什么?棉袄是什么?就是现金流,我们准备的棉袄就是现金流。"

任正非当时透露:"好在我们银行里还有几十亿现金流,大家说是不是要多发一点,多分一点,我们说把困难度过去后,再看看。"

在那个冬天,朗讯裁减了50%的员工,北电裁减了2/3的员工,市场份额大幅下降,当时的世界500强之一--马可尼,股票降到了6先令。

当时任正非对国际化收购有清醒的认识,他还在准备棉袄而不是抄底收购,他说:"6先令像垃圾一样很便宜啊,像我们公司如果想买的话,出手就可以把它买过来,不过买过来后还有42亿美元的负债,咱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而朗讯和马可尼在熬过一两个冬天后终于支撑不住,后来分别与阿尔卡特和爱立信进行了并购重组。

任正非表示,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出路;普遍客户关系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合同金额;公司规模是未来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但任正非拒绝称500强,他要求公司从上到下杜绝500强这个名词,永远不说进入500强,他说华为公司垮了再起来,再垮再兴起,才有进入500强的可能。

他当时认识到,公司是一条供应链,将来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华为供应链上连着数百个厂家,有制造商、分销商、代理商,是非常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要当成华为的同盟军,一件件的小夹袄送来,秋冬的棉袄就够了。而华为也确实做到了三次安全过冬。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狼性的体现。一向低调的华为时时刻刻把内部员工的神经绷紧。从《华为的冬天》到《华为的红旗还能扛多久》无不流露出华为的忧患意识,而对未来的担忧就要求团队团结,不能丢失狼性。任正非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袄。

哀兵必胜,正是这种自我否定、低调和冷静,以及超前意识,给了华为以动力,使华为有时间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优化,整合出内部的力量;当冬天真正来临时,华为已经找到了过冬的"棉袄",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