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智造,慧及全球 "我们的大楼封顶啦!"

"如果把微软比做一粒种子,那么中国则是她生根发芽的土壤。微软在中国的成功一定要是双赢,要为中国培养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只有中国整体的科研实力上升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才可能走得更远。"

2008年开始,一场名为"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微软创新之旅席卷了全国各大重点院校。张亚勤希望通过到校园里与众多精英才子交流和沟通,让自己心中的"中国智造"这一星星之火,燎原九州,感染每一个心中装有梦想的年轻人。他热切地期望"有一天,中国也可以在世界科技奥运会中勇夺冠军,成为世界科技进步的领导者"。梦想如此鼓舞人心,他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一步步实现梦想的呢?

亚勤的话:在中国买地建楼,说明微软非常看重中国。如此看重一个美国之外的国家,这在微软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的大楼封顶啦!"

"七年前,我在杂志上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相遇。我想象着那个令比尔·盖茨赞赏的梦工场,决定有一天要走进那里。对于刚上初中的我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愿望。但佛经说,七步生莲。于是七年之后,我走出地铁站,远望希格玛大厦上那行'Microsoft'。它已不再是杂志上的插图,它七年来就在那里默默地等着我。我告诉七年前的自己:嘿,你的愿望实现了。8月3日,骄阳似火。我就在最火的时间,来到全球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望窃得些许火种,为学习与科研助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天齐

和孙天齐有着同样梦想的少年天才们不在少数。2006年1月18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立时,张亚勤的"3~5年规划"帮助孙天齐们圆了梦。张亚勤计划在此期间将集团的人数从800人扩大到3000人以上,建成微软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海外研发基地。随后的2006年,招聘500人,2007年招聘近1000人。

这些新生力量中,有超过30%的人是属于刚出校门的新手。盖茨很欣赏中国学生的聪明和勤奋,有时甚至一直询问张亚勤:"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出色?"每次,张亚勤到大学作招聘宣讲,聆听者都会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

为了给这些顶尖人才提供最好的职业机遇,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移动技术中心,MSIT(Microsoft IT)研发中心、SQLServer中国研发中心、亚洲嵌入式产品中心、亚洲搜索技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张亚勤不断完善研发集团作为全球范围内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核心基地的各项职能。

希格玛大厦已经无法容纳这个迅速膨胀的组织,张亚勤开始考虑将研发集团的触角伸出北京,在全国布局。很快,他就将这一"秘密扩张计划"向盖茨作了请示。

2007年4月21日,海南岛的空气清新宜人,一年一度的博鳌论坛如期而至。比尔·盖茨作为嘉宾出席了这次论坛,这已经是他第十次踏上中国这块土地。盖茨于4月18日抵达北京,分别在清华和北大发表精彩演讲,然后抵达博鳌,并且在其主题演讲中宣布,微软的研发资源将向亚洲倾斜。这位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兼企业家断言:"下一个比尔·盖茨将诞生在亚洲。"这句话迅速成为当日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

2009年5月,亚勤在微软上海科技园区建设期间探访工地。2010年3月,科技园区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开启了未来梦想的新篇章。

盖茨还宣布,微软将进一步扩展其在北京、上海、深圳的研发机构,并在北京和上海投资建设研发园区。至此,张亚勤的"秘密扩张计划"终于浮出水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刚刚成立一年,就将在中国内地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城市圈地扎根。张亚勤当初选择在这几个城市设立研发园区,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影响力,希望通过微软的影响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新浪潮。

按照规划,上海和北京两地园区建设完成以后,可以容纳8000人的研究规模,不仅能够满足微软在中国科研发展的需要,还将有力支持微软与客户和业界伙伴的创新、合作与共赢。"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新的研发投资举措,将帮助我们与政府及业界伙伴共同培育创新人才、建设繁荣的创新生态系统。"盖茨这样解释建设微软研发园区的初衷。

2007年6月,盖茨博鳌论坛演讲结束后一个月,位于上海闵行紫竹科技园区的一块150亩的土地上竖起了"微软项目"的招牌--微软上海研发园区破土动工了。

2007年9月10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同方信息港的微软深圳新园区正式启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微软亚洲硬件中心和微软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国)研发中心两支研发团队的近300位员工入住深圳园区。

研发集团的成立,研发园区的建设,都代表着微软研发中国团队的一个个脚印。张亚勤说:"中国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中国制造',而是越来越多地凝聚着中国的创新智慧。微软长期致力于中国创新的发展,北京和上海微软研发园区的建设以及深圳研发团队的不断成长,将开启我们同国内伙伴协力创新、共同进步的新里程。"

北京中关村,传说中的"中国硅谷",历来寸土寸金。至2008年,这片炙手可热的土地上还有西区的17号、19号两块地皮,随着中国化工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机械装备集团、中钢集团等一批"中字头"央企的进驻,17号和19号成为多家实力企业争夺的焦点。直到2008年5月,尘埃落定,跨国企业巨头微软将入驻中关村西区,这也标志着这里规划建设的整体完成,微软中国的进驻将成为中关村西区的"收官之作"。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落户中关村,对轻资产的高科技产业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十年之前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时,张亚勤和李开复就希望能建一栋楼,但当时并没有被认可。十年之后,为什么总部会同意呢?张亚勤认为这是微软全球化建设的一部分。比起十年前,微软现在已经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了,中国研发集团要在中国扎根,要有长远的发展,要有长期的承诺;二是因为过去的十年间,微软中国研发团队做出了一流的成绩,取得了总部的信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微软公司高层看到了信心和潜力;第三,建大楼也是一个好的投资,在中国买地建房子,微软公司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化园区,从成本上来讲,长远看也是合算的。

尽管十年前的计划被总部否决,但那之后,张亚勤从未放弃这样的梦想。2005年底第二次回国前夕,他就作了一个规划,涉及整个规模、研究院的战略、研发方向,也包括一些具体方案,比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买地、建楼。那时他就已经和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商谈,谈得比较多的是成本问题。当时的分析是,买楼的话,成本在5~10年就可以收回来。

"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3000多人了,很难租到合适的地方,而且我们的规模还在快速增长,能不能在黄金地段租到这样的房子,都还是未知数。"未雨绸缪,待到时机成熟,张亚勤旧事重提,他给盖茨写了"十几封邮件"谈论中国研发总部的建设问题,盖茨给张亚勤的答复是"就按你想的来办!"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十几封邮件",背后包含着太多的故事。就像张亚勤总结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别人看起来很顺理成章,但真正的挑战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是工程师,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时任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的夏颖奇当年曾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负责留美学生工作,那时候张亚勤还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张亚勤是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经常往大使馆跑,跟夏主任成了忘年交。当年在美国,张亚勤组织留学生活动都去找夏主任商量。现在回到了中国,张亚勤要在中关村建微软中国研发总部,还是去找夏主任。夏主任也希望微软中国研发总部落户中关村,因为这个项目不仅自身规模较大,更会给中关村IT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辐射效应。在夏主任的支持和推进下,微软终于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核心区拿到了地块。

敲定了北京这边,张亚勤直接向首席执行官鲍尔默汇报此事,鲍尔默很快就派微软的首席财务官来到中国,讨论中国总部建设的经费。张亚勤带着张宏江等几位高管向这位首席财务官汇报情况。然而在会谈过程中,由于之前的基建预算做得不够详细,张亚勤无法用数字回答首席财务官的问题。后来,张宏江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是借还是租,地价是多少钱,建筑成本多少钱,后期维护多少钱?一大堆问题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首席财务官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地抛出来,我们完全傻了眼,感觉非常沮丧。"

不过,张亚勤的智慧就在于总能很快简化问题,直入核心,他迅速转变了会谈的角度,忽略了数字问题,只谈建设中国研发总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不过,对于必须看数字说话的首席财务官来说,尽管这个策略有效,但成功的概率有限。

然而,张亚勤还是成功了,因为首席财务官没有拘泥于具体的经费数字,也没有计较项目具体需要多少资金,而是完全凭着对张亚勤的信任,以及张亚勤对于未来的判断投了赞成票。

2008年5月6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大楼的奠基仪式在中关村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津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平、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夏颖奇、海淀区区委书记谭维克、海淀区区长林抚生、海淀区副区长于军以及商务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许多重量级部委的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张亚勤和已经升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CTO的张宏江作为主人接待来宾,眼前看到的是兴奋,未来的宏图似乎近在咫尺。

2009年的冬天出乎意料地寒冷,但12月6日这天却难得一见地阳光灿烂,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邀请合作伙伴共同见证微软研发在华十年的重要时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园区大楼顺利封顶。

这一天,难抑兴奋的张亚勤在博客中写道:"我们的大楼封顶啦!"

的确,从最初有此动议到获得盖茨和鲍尔默的支持,打破微软"海外只租不买"的惯例,并且有惊无险地说服首席财务官在没有充分数据支撑的情况下点头签字,直至一年半前在一片"中字头"央企大厦林立的中关村黄金地带挖下第一锹土,一路走来,可谓步步艰辛。但眼看着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两栋大楼在"中国硅谷"拔地而起,张亚勤的欣喜溢于言表。

这两栋大楼共占地面积11600平方米,南面大楼高80米,地上18层,地下4层;北面大楼高65米,地上建筑15层,地下4层。两栋大楼的第3层通过空中走廊彼此连接。两栋大楼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可容纳8000名员工,整个总部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人民币。

封顶的当天,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北京建工集团董事长张文龙等几位管理者和建设者交谈时不禁感慨万分。夏颖奇感叹说:"从提出这个大胆创意到如今大厦封顶,不过两年多时间。好像做梦一样,当时感觉好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

十年前刚刚回到北京,在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创业的时候,张亚勤要求的白板还得一块块现买现装,几位享誉全球的顶尖科学家挤在还未装修好的简陋办公室里,白天面试招聘,晚上开会作研究。那段日子虽苦犹甘。十年斗转星移,当一批批研究员从国内各大高校、从海外奔赴这个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价为"全球最火的实验室"时,年轻一代们比起前辈来幸运的是,他们拥有更舒适的办公环境、更宽广的平台,但令开创了这一切的张亚勤们难以忘怀的却是"最早进驻并一直扎根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的岁月。

在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张亚勤曾经在中关村守了两个月,就为了等两个实验中必需、当时只能靠进口的元器件。20年前,还是少年的张亚勤无法设想,自己将有机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中关村地标的一部分。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不可取代的IT业中枢。这里拥有深厚的技术氛围、丰富的IT资源和出色的软件人才。我们的新园区建成后,必将带动与微软研发配套的上下游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微软将与中关村共同成长,与中国科技发展一同迈进。"

同时,张亚勤还着重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不断把保护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可再生和零碳能源等措施引入具体的运营实践中。微软研发大楼项目的建设也全面遵循看"绿色"承诺,与项目设计、建设各方一起,全力打造"绿色园区"--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并充分实现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追求建筑、环境、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微软将在这个美丽的园区里去实现"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宏大梦想。

而先于北京中关村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动工的微软上海科技园区则在2010年3月底正式启用了。

孙博凯(Prakash Sundaresan)在印度出生和长大,目前担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STB)总经理。和许多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一样,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前往美国深造,随后进入了信息技术产业。带着一颗智慧的头脑来到中国,在上海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亚洲之旅"--因为尽管在印度出生长大,但他此前还从未在亚洲工作过。

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中国研发团队建立的最初四年,我们首要的目标是吸引中国一流的技术人才,并通过参与微软最重要产品的开发积累软件开发工程的经验。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成长和逐步走向成熟,聚焦本地IT生态系统对我们而言也越来越重要。中国正在寻求从制造型、人力密集型经济向高附加值、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微软可以为中国伙伴带来成熟的技术,以及独特的经验和价值。微软中国上海科技园区的落成,也再次证明了我们对中国和亚洲的信心和长久的承诺。

今天,上海的新园区为我们的工程团队提供了一流的工作环境--高端的计算和通讯设施、独立的游戏室和健身房、绿色环保设计和配套设施,并聚集了微软在上海的所有技术团队--这一切都在激发我们最有创造力的工作。我内心深处好像有个时钟在滴答作响,时刻呼唤着我们去实现激动人心的创新梦想。

在张亚勤眼中,上海是一座值得品味的城市。从"东方明珠"到集世界文明之大成的世博会,上海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与时俱进"的含义。而微软上海科技园区静静矗立在这片活力四射的土地上,"开启着未来梦想的新篇章"。

究其根本,中国上海及华东地区云集了全球有影响力的IT和电子企业,其中有很多是微软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而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背景下,上海在一些新兴的IT技术领域走在了全国许多省市的前列。对于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来说,微软与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产业生态圈也将贡献出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同时,上海还是微软全球五大技术支持中心之一,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已经在上海深耕了十多年,目前已拥有上千位优秀的专业工程师,并为亚太地区、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服务。上海新园区的建立,无疑将更好地促进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为客户提供服务。

张亚勤进一步阐释了上海园区对于微软全球和中国本土客户的意义:"长远来看,IT产业每隔十年左右都会出现一次可能刷新历史、改写客户体验的技术变革。微软高度重视'云计算'这一技术潮流,并将在这一领域投入巨大的资源。大体上我们的优势在于,在该领域拥有广泛的产品、服务部署和实践,涉及'云'基础平台、中间件、云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及针对不同客户的解决方案;同时,基于'云+端'的战略构想,我们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并能持续助力客户从现有IT投入及技术投资中回收新的价值。微软在中国的优势就是,多年在中国的发展使我们形成了集销售、研发与服务于一体的能力,因而也就可以帮助国内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