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联想的总参谋部 联想历史上最大的战略赌博

前面提到,柳传志和杨元庆在联想进入世界500强目标面前,有一个路线的共识:要么多元化发展,要么一元化地专业发展。既然多元化的尝试都失败了,那还是专心做电脑吧。

在中国市场,2003年的联想电脑占有率已经达到27.04%(IDC数据),联想2003年营业额达到230亿人民币,就在中国市场上,如果想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营业额,联想的电脑市场占有率要达到90%,这是不可能的,杨元庆非常清楚这一点,正在他看不到前途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让杨元庆兴奋起来了。

2003年底,IBM准备出售PC业务,但他们很清楚,不能割自己的肉,强竞争对手的实力,所以当时全球电脑市场的戴尔、惠普都不在IBM考虑的范围内。偶然的机会,联想这家中国本土最大的电脑厂商进入了IBM的视野,而IBM也突然意识到:卖给这家中国公司,可能对IBM的未来是最安全的!

谈判持续了一年多,不是因为跟买白菜一样讨价还价,主要的问题还在联想内部最高层之间的意见分歧。

一心要进世界500强的杨元庆,自然是作为主张收购IBMPC业务的代表,他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联想国际化这条难走的路,会因为这次收购,一夜之间天堑变通途,理由如下:

·一元化战略成为必然,联想电脑业务必须国际化。

·IBM超强的研发积累能够补充联想的研发能力。

·IBM的高端Think品牌产品正好填补联想的高端产品线。

·IBM的PC渠道正好免去联想自己建设国际渠道的麻烦。

·IBM百年的品牌,正好补充联想的国际品牌知名度。

……

柳传志当时作为联想集团的董事长,他关心的还不是这些收购的理由,作为一个60岁的老人,从20万元起家的中国企业家教父,他担心的是未来的风险:

·世界上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

·联想历史上无一次并购成功的案例。

·Forrester Research调查显示,IBM出售PC业务后半数客户将流向惠普、戴尔。

·中西方文化是否能够真正融合?

·IBM的精英们是否会流失?

·IBM的Think品牌,是否能继续保持高端形象?

……

在长达一年多的犹豫、谈判之后,2004年12月8日,这桩震惊世界的并购案诞生了!12.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联想这次算是把身家性命全部压上去了。为了降低风险,联想要求IBM继续持有其个人PC业务19%的股份,联想可无偿使用IBM的品牌5年。此外,联想还引入了三大世界级私募基金用于美国市场运作。总之,为了保证并购的成功,联想做了大量的外围保障工作。

当媒体宣布了这个惊天消息之后,柳传志和杨元庆马不停蹄地回到公司,通过现场、网络、视频、电话、广播等形式,向全体员工讲述了关于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相关事宜。杨元庆主要讲了3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收购IBM?收购IBM对我们的意义?收购后对大家的要求是什么?

通过这次并购,联想名副其实地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营业规模达到120亿美元以上,业务遍及全世界。新公司年销售PC将达1150万台以上,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约8%,将是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PC企业。

此次收购,对于联想和IBM来说,都是一次双赢。

从先天条件来看,此次并购的双方业务能够很好地互补,重叠的部门和职能很少,这是与3年前惠普和康柏合并最大的不同。

从地理上来看,IBMPC在全球都有很发达的业务网络,而联想则在中国市场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仅有在中国区域内的少量销售职能重叠,双方正好形成区域上的互补。

从客户群来看,IBM的传统优势在商用领域,产品定位在高端客户,在商用市场上有很强的实力,享有很高的声誉。而联想的强项恰恰在消费PC市场和中低端客户群,两者的产品线、渠道等都能形成很好的互补。

从产品上来看,IBM的优势在于笔记本,而联想的优势在台式机。

从竞争能力上来看,IBM拥有的笔记本研发和生产的能力正好是联想缺乏和急需的;而联想出色的高效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则能够帮助新公司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

“收购完成之后,我们任何一次小小的亏损,都会让20年的积累丧失殆尽!”柳传志在内部沟通大会上向全体联想人发出了警告。

“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不能因此食物中毒。”杨元庆也郑重地告诫身边的高管。

对于并购后,公司对全体员工提出的要求,杨元庆只说了6个字:“坦诚、尊重、妥协”。

之所以要在宣布当天立刻举办这样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员大会,杨元庆是为了获得公司管理团队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全体员工的恐慌。

从并购宣布的那一天起,一直到2008年4月联想2007财年结束为止,这中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这样几个关键词:业务整合,权力重新划分,戴尔、IBM、联想三类文化的融合(联想集团现任CEO来自戴尔,这位CEO上任后引进了多位戴尔的高管)。在整合的过程中,原联想的高管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的退休,有的出国学习,有的调离岗位。

不论这段经历如何的曲折,到目前为止,联想还是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2007财年的联想财报显示:

·全年销售额167亿美元,上升17%。

·全年税前利润(不包括重组费用)5.60亿美元,大幅上升237%。

·全年每股基本赢利为5.51美元(42.98港元),上升195%。

·至2008年3月31日,净现金储备为16亿美元。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业绩单,这是中国企业的奇迹,这是柳传志与杨元庆创造的奇迹!

联想在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一元化战略时,联想还没有放弃仍在赢利的手机业务,直到2008年1月31日,联想集团宣布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手机业务转售给由弘毅投资为首的私募资金,联想彻底完成了一元化战略进程。

交了几亿元的学费,联想终于学会了战略管理,回顾8年的历程,其规划力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首先,向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学习。虽然麦肯锡为联想制定的战略内容是失败的,但它给联想留下了大量规范的战略管理流程方法,直到今天,这些方法仍然被联想积极地使用。

其次,慎重作好业务的选择。企业规划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联想之前的多元化战略是有所为,新的一元化战略则是有所不为。联想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句经典的话:战略就是业务的选择,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第三,抓住机会。敢于面对失败,并抓住机会顺利转型,这些都体现了在机会面前,联想人敢冒险但更敢于抓住机会的精神。联想管理工具箱——定战略

·联想曾经借鉴过的制定战略的方法

1.麦肯锡战略制定方法论。

2.惠普商业战略十步法。

3.制定目标的平衡记分卡。

·联想战略管理

1.集团年历,制定集团每年战略管理的关键时间点、关键步骤。

2.集团会议平台,将一年内要召开的战略相关会议确定下来,并对应到每个季度时间点中,保证战略执行、评估有共识、有结论。

3.业务选取三原则:一要有客户需求,将来有大的市场规模;二要有赢利潜力,赢利模式清晰,竞争力明显;三要有协同效应。

·联想流程与组织管理

1.BPI(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即业务流程改善计划;通过温和的改良手段,对流程进行局部的修理和完善。

2.组织管理:

一套方法:基于业务模式和端到端流程的模块化组织设计,最终形成组织白皮书。

一套工具:组织设计的组件库和变革原理图等。

一个平台:每季度考核和日常组织调整的规范和流程等。